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0年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数为48万例,导致37万人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肿瘤疾病中稳居前三位。胃癌的发生与感染、环境、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相关,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的最重要的元凶之一。
2023年6月3日,我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发布《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之间。现在请您回想一下,身边是否有人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或者您自己是否已经在体检报告上见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您是否曾经因为感染幽门螺杆菌惊慌失措,担心自己罹患胃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让人“谈之色变”的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到底是何方神圣?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的一种细菌,1983年被首次分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能生活在人胃内的微生物。它在1994年被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英文名字叫H.pylori,因此医生会将其简写为“Hp”或“HP”。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口-口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或者呕吐物可能会感染幽门螺杆菌。食入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饮入被污染的水,甚至接吻也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2.粪-口传播:如果正常人接触了感染者的粪便或被幽门螺杆菌粪便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再通过进食、洗脸等方式接触自身的口腔,进入消化道,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3.母婴传播:包括不清洁哺乳,口对口喂食,咀嚼后喂食,亲吻婴幼儿口唇,共用餐具,水杯,吸管等都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4.医源性传播:医院的胃镜检查HP感染的本人后,未经彻底消毒灭菌,可导致其他人检查时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幽门螺旋杆菌会引起慢性胃炎,感染后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早饱,口臭,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有些患者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这时一般是通过检查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

怎样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两类方法检测发现。一类是侵入性检查,即通过胃镜检查取一小块胃组织,通过快速尿素酶实验、细菌培养或组织学镜检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这种方法需要通过胃镜,费用较高,有一定的创伤,多在做胃镜检查时顺带做HP的检查;另一类是非侵入性的方法,包括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及粪便抗原检测法。方法相对简单,费用较低,且无创,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
防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多重要?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多数并无症状和并发症,但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亦即幽门螺杆菌胃炎。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有效预防溃疡复发,降低胃癌发生概率。此外,还可快速消除胃粘膜活动性炎症,有效阻滞胃粘膜萎缩。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对于经粪口传播的疾病,预防幽门螺杆菌可以从三方面做起,管理好HP感染者、切断粪口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最重要的还是切断传播途径。日常生活中应多注意饮食卫生,实行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夹菜,不交叉使用碗筷、杯子(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吃饭);不要口对口喂饭,如将食物嚼碎喂给小孩;不要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接吻、共用餐具;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不要吃生食或者太烫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不共用牙刷,定期更换牙具,修复口腔问题;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幽门螺杆菌。
(普病中心 周莹乔 供稿)